正规竞彩app

图片

科学发展农机化 加快建设新农村(2008-01)

科学发展农机化 加快建设新农村(2008-01)

日期: 2008-01-17  来源:

——舒兰市农机化发展问题的思考


  一、农机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
  一是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优化。据不完全统计,到2007年,舒兰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9.5万千瓦,拖拉机总数达22000多台,大中型520台,小型49600多台,配套农具达到66000多台,收获机械4000多台,联合收割机29台,农用运输车4300多台,水稻插秧机50台,农业设施机械、后勤加工机械均实现持续快速发展。
  二是农机化水平稳中有升。全市现有耕地13.8万公顷,机耕面积9万公顷,机播种6万公顷,机械排灌可达1万公顷,粮食脱粒加工全部机械化,机插秧、水稻机收获有了新突破,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可达70%。
  三是农机化适用新机具、新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。近十年来,机械铺膜、大棚育秧、精少量播种、深施肥、机灭茬秸秆还田,大型农机具复式作业,耕地保护性耕作,玉米、水稻机收获等适用新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,加快了农业技术进步和高效优质高产的步伐。
  四是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壮大,有力地支撑着农机化的快速健康发展。目前全市市乡两级推广体系有160人,其中技术人员占78%,农机化管理、推广、培训体制基本完善。近十年来,在“铁牛杯”、“农机四强”、“农机示范区”建设项目推动下,初步建成白旗镇国家优质工程示范区,180个农机大户组成农机专业协会,组建七个农机合作社,涌现出30多个农机种田大户。农机服务产业化初步形成,以技术创新带动体制创新,促进了农机的产业化经营。
  五是国家对“三农”问题的重视,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增大,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,使农民投资农机化的认识和能力有所提高。三年来的370万农机购置补贴,带动农民投资1200万,有望在几年内达到两户1台套农机具,掀起了新一轮的农机化发展热潮。
  二、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
  一是劳动者素质低,对农机化认识不足,小农经营意识严重,科技种田意识淡薄。盲目投放的农机具不配套,作业环节出现空白。不能形成产业化链条,造成严重的结构型资金、设备浪费。农户的分散经营产业化程度低,抵御风险能力差。
  二是国产农机装备科技含量低,政府部门对农民投资机具缺少引导,对农机产品生产、销售、售后服务,监督检验严重缺失,不得力。农机产品的使用维护风险,只能由农民自己承担,严重阻碍农机化的发展。
  三是农用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。农村交通、通讯、能源相对落后,制约农村经济发展。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、龙头企业少,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建设。农业投资风险大,金融机构、保险部门和龙头企业在投资方向和渠道上顾虑重重,农民自主投资大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,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。
  四是政府部门对农机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大,农机管理、推广经费严重不足,农机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推广服务职能得不到支持,效果甚微,无法充分展示农机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,各项工作难以开展。
  五是各级政府对农机化的重视程度,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不够,特别是项目配套资金不能到位,造成农机事业经费紧张,购机补贴、农机化项目操作困难,达不到预期效果。
  六是农机部门工作措施不得力,对农机化的调控能力不足,使农机化发展速度不够快,数量和质量、生产和效益、动力与配套机具等结构矛盾仍然突出。耕、播、收获机械化水平不协调,农业产品的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产业链条严重脱节。
  七是农村劳动力和土地流转缓慢,土地规模经营发展不足,土地分散经营,户均耕地有限,很难实行大型农机集约化生产,农业机械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。
  八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,服务设施落后,农业技术普及乏力,信息服务水平差,营销手段单一,农户生产经营盲目性较大,合作不到位,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。
  三、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建议
  一是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农机化的领导力度,制定科学的农机化发展规划。通过政策启动、典型带动、服务推动、效益驱动、扶持拉动,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,推动整个社会农机化的发展,改善农村新的生产力结构,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。
  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机化经费投入,保证农机机构的正常运转,充分发挥各级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,加大各种农机项目经费、公益性经费的投入,保证项目配套资金的到位,打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体系。
  三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,加大农机新机具、新技术的推广,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。积极引导农民改善作业机具的结构,科学地投放农机具,避免重置浪费,加大播种、收获、产后深加工机械的投放,完善农机化的产业链条。引导农民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,组成各种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,农机协会、农业科技企业,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机制,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。
  四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。按照标准化、规模化、优质化的要求,加快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,要以深加工为重点,不断延长产品链条,形成产、供销、深加工产业集群,要按照扶优、扶大、扶强的原则,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,立足“三农”。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。   (邹云廷 秦刚)

相关内容
    无相关信息
网站地图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我们  |  免责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