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规竞彩app

图片

科右前旗:春耕中的科技力量

日期: 2024-06-05  来源: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 作者: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

   春耕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农事活动之一,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一年的收成。如何才能提高春耕质量,为全年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?农业科技创新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近年来,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土地质量、转变耕作方式,通过建良田、供良种、配良机、推良法的深度融合,对农事生产进行全方位优化,减少人工投入、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,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了凭借经验种地、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观念,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让农民增产增收,生活越过越好。

新体验:农田高标准 增产又增收

“改成高标准农田能增产吗?能增收多少?”站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归流河镇光荣嘎查高标准农田旁,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高志功陷入沉思。高志功种了40多年的田地,可以说是经验丰富,在他的精心侍弄下,15亩坡耕玉米地亩产达1000多斤,算是坡耕地里的高产田了。可如今,他却自信不起来了。

2023年,归流河镇光荣嘎查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,把相邻的巴罕嘎查、北民合嘎查的“巴掌田”“补丁田”融合到了一起。当年秋天,高标准农田亩产达到吨粮,比高志功悉心打理的农田,玉米亩均增产1000余斤,加之节水、节肥、节药等,综合成本下降了10%,相当于亩均增收1100元左右。账一算出来,震惊了高志功这个种田“老把式”。

“农事生产智慧化、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,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大,亩产和效益都翻了一番。”账本面前,高志功心服口服。

“高标准农田全部采用大型农机具作业,省时、省事、省成本,现在农民都改成科技种田了。”光荣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国志介绍说,通过“小田并大田”改造,3个村田块面积由8090亩增加到8900亩,新增耕地800余亩,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80余万元。

  

据了解,科右前旗目前推行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采取“EPC”总承包模式,即设计、采购、施工、运维管护一体化,由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负责,不仅有利于设计、采购、施工合理衔接,而且有效提高了建设进度、降低了工程成本,明确了维护主体责任,确保工程长效良性运行。同时,通过土地规模流转以及代耕代种服务,推动农牧民“以工代赈”参与到项目建设或外出转移就业,增加了务工收入。规模种植主体对土地流转户实施种植收益二次分红,又增加了农民一部分经营收入。新整理出的耕地既增加了种植面积,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,免费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保险,减轻了农牧民支出负担。挖掘出的新增耕地还可纳入补充耕地储备库进行交易增加财政收入。此外,通过籽粒直播直收还可直接节粮减损3%以上。高标准农田成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
截至目前,科右前旗全域共建成198.5万亩高标准农田,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务农新体验。

新变化:管控数字化 高质又高效

“以前一个人最多能种50亩地,收入少还紧忙活。现在一个人能种1000亩地,一点不费劲儿。”这是近年来科右前旗农事生产的新变化。

近日,在光荣嘎查刚播种完的高标准农田里,“智能井房+地埋式自动伸缩喷灌系统”格外引人注目,该设备占地少、摆放灵活,且具有用水用电双计量、刷卡浇地、水肥一体化等功能,这种“高标准+智能化”的种田模式让农民种地变得更加便捷高效。

“通过治理‘补丁田’‘巴掌田’变成了整块的‘数字农田’,一部手机就能管理500多亩地,春种、夏管、秋收,看手机、凭数据。地头立着物联网生态远程监控系统和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,各项实时监测数据在大屏幕上不断更新,墒情、虫情、苗情一目了然。” 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党支部副书记姚鑫介绍说。

今年,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以“高标准农田+N”模式为引领,一体化推进“山水林田湖草居”示范村建设,全村1.52万亩耕地实现整村流转和代耕代种,按照“三打破、五统一、一重新”模式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,并统筹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,同步实施智慧农业、低产林改造、山洪沟(侵蚀沟)治理、村屯人居环境整治、庭院经济发展和美丽村庄建设,打造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的和美乡村建设新模式。

“我们以村为单位,坚持‘整村推进’,带动‘全域高标’建一片成一片,预计3年到5年的时间,粮食产量将再造一个科右前旗。”科右前旗委常委、常务副旗长王猛说。

新时尚:种地靠科技 省事又省力

春风拂乡野,农事催人忙。今年的春耕即将落下帷幕,毫不让人意外,科技创新再次成为这场春耕“大秀”中的最大亮点,也成了农民种田的新时尚。

在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,一台台待装北斗农机自动驾驶导航系统的车辆排成长龙。不远处,种粮大户张国华耕种的大田里,不见农机手,只见“铁牛”跑。在众人疑惑的眼神中,张国华自豪地向村民介绍:“现在轻轻松松种了3000多亩地,全靠天上的‘指挥官’!”。他口中的“指挥官”就是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的集成应用,等同于为耕种机械安上眼睛和大脑,“北斗”播种能够根据农田的地形、作物的种植需求,完成农作物的精准种植与管理,直线播种每千米偏差不超过2.5厘米,每亩地出苗率提高10%、土地利用率提高10%、增产15%以上,让农民靠着数字化“神器”轻松种地。

截至目前,科右前旗推广应用北斗智能监测终端的机械有1500多台(套),150多万亩农田实现“数智化”耕种。

从会种地到“惠”种地。如今,掌握了新技术的现代化农民彻底告别了土地里摸爬滚打、回到家里满身泥土的工作窘境。在科右前旗金米粒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,智能催芽工作已经开始,“藏粮于技”的田间地头充满了“科技范儿”。合作社负责人徐金昌从事育秧工作七年了,在他手里催芽的稻种有20多万斤,累计为15万亩稻田提供秧苗,年均服务村民600多户。“感应器会随时传送催芽车间水温和芽温,解决了稻农‘卡脖子’问题,每亩成本可以降低15元左右,亩增产在5%到10%。”徐金昌介绍道,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,不仅提高秧苗质量和育秧效率,还为水稻高产稳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
在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,在建的1.52万亩高标准农田,“科技范儿”起得更“炫”,再过两个多月,村庄便可迎来卫星种地时代。天气怎么样?水肥够不够?哪里有害虫?这些农情数据通过卫星遥感技术,实现天、空、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,指导农业生产,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。

见微知著,如今,科右前旗的农业发展迎来了质与效的变化,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正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,从“靠经验”到“靠数据”,“汗水农业”正朝着“智慧农业”转变,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首要驱动力。

 
相关内容
    无相关信息
网站地图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我们  |  免责声明